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,有智力也有情感等等。神賦予我們情感是有目的,情感若是健康並正確表述,可以造就自己和別人,但強烈情感可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大挑戰,它們也能擾亂我們日常生活的功能及靈命成長。
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認識情感所生出的情緒原始、發展,並認識自己的情緒波動以及回應模式,學習合宜、有效地面對自己的情緒,並轉破壞性情緒為正面造福人群的力量,以榮神益人。特別是那些過於敏感、情緒特彆強烈,以及難以從情緒波動中平靜下來,以至於影響了人際關係的人。常常憂慮、抑鬱或生氣的人,都需要學習操練管理自己的情感。服事神的工人及從事關懷的平信徒更應該認識情緒來龍去脈,並操練潔凈自己的情感,以至於被神用來幫助那些有情緒掙扎的人,如焦慮、抑鬱,以及常常發脾氣的人。 (有心學習的讀者,可以與我們聯繫。)
世俗觀點主張認識情緒,學習成長。但聖經觀點認為節制情緒,是聖靈的果子,也是我們全人成聖必修課程。因為生命成長是全面性成長,情緒則是反應個人整體生命。世俗觀點主張我們因認知錯誤而產生情緒困擾,或遠因近因而產生趨避行為,但聖經教導我們:問題情緒顯明了心中偶像,因此我們尊重人的複雜性,分辨身與心的關係。心靈是一切生命指揮中心,身體乃內心情感的經歷媒介與傳達工具。我們並非只是因認知錯誤而生出情緒困擾,思想是非常強有力,但我們是神的形象背負者,並不能被減至認知,認知是人格一個重要層面,反射出心的主動性。羅 12:2 教導我們:“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的模式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。”林後 10:5 也強調要“攻破抵擋認識神的爭辯和各樣自高之事,俘虜每個思想,使之順服基督。”
至於情緒的遠因近因,聖經承認外在因素如環境等具有雕塑我們的力量,但我們心靈順服或悖逆神,就決定我們如何解讀外在境遇。人的罪性所生出的情慾,推動着我們各種言行舉止來得到我們所喜歡的,而躲避我們所害怕或感到不舒服的。因此不能把我們情緒問題歸咎於外界或原生家庭,但原生家庭的確說明一個人的過去歷史,並顯明人心的慣性。詩篇 107:43 與徒 7:51 指出:在救恩歷史中,我們在上帝信實和慈愛亮光下,看見以色列飄蕩的心。認識我們原生家庭、我們自己的歷史,其中一個挑戰,是明白我們的過去如何也像以色列人一樣,以致看見我們需要同一位的救主。我們的歷史顯出我們的心,提供鑰匙去明白驅動人心對關係的期望、慾望與害怕。天父慈愛地轉動我們去處理盲點與罪的領域,並藉著看見問題情緒的更大圖畫,我們開始明白是過程而非目的之重要性以及成聖之必要地位,而非自衛與推卸責任。因此當我們有情緒時,我們認知外因(人事物)非問題的根源,並進一步使用問題情緒來辨明心中偶像,不斷操練在處境中信靠父神的慈愛,選擇真理而非聽信謊言的欺哄,時時警醒學習以聖靈大能來潔凈自己的情感愛惡,最後我們必然被改變而滿有基督的身量。
Post Views: 816